• 厉害了豆瓣91现实版平行世界巨星28年后死而复生太荒诞

    八戒影院电视资讯人气:97时间:2022-09-07 14:36:28

    这件事难以置信,却真实发生。

    同一时期,上帝把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生剧本,发给了同一人。

    在一处,他生活落魄,郁郁不得志,靠打零工勉强维生;

    另一处,他是家喻户晓的大歌星,甚至启蒙了一场革命…

    这个人,是西斯托·罗德里格兹。

    纪录片《寻找小糖人》

    (豆瓣9.1,曾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没人爱的稀世天才

    “至今为止合作过的艺人里,他是我印象最深的歌手!”史蒂夫说。

    史蒂夫,曾为多个知名歌手和乐队制作专辑,是当年罗德里格兹(以下简称罗德)的专辑制作人。

    他还记得第一次听罗德唱歌的那天。

    嗅觉敏锐的制作人知道,自己遇到宝了!

    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创作才华惊人地出众!就是下一个鲍勃·迪伦!

    他当即决定和罗格签约,马不停蹄为他做专辑…

    他们确信,罗德前途无可限量,光明的未来正向他们招手…

    然而现实狠狠地浇了桶冰水。

    “我记得唱片《冷事实》(《Cold Fact》)总共才卖出去6张?”

    市场口味难以捉摸,也许罗德还需要一些时间。

    为了坚持音乐梦想,罗德只能一边做修理屋顶,装修房子的杂活去养活自己,穷困潦倒,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可惜,世界的容错率很低。

    “赚不到钱的才华,有什么用?”

    不久后,唱片公司和罗德解约了。

    后来,一次演出中,罗德用火点燃了自己,活活烧死在舞台上。

    这是他不得志的人生,一段酣畅淋漓的宣言。

    与此同时,南非,事情完全处在另一个极端。

    罗德红透半边天!

    专辑《冷事实》供不应求,畅销无比,短短时间内销量超50万张!

    这首专辑传播速度极快,人们疯狂痴迷这些歌曲。

    以至于随便去一个派对,保准能听到不止一遍,还有狂热粉丝把专辑图纹在身上…

    关于专辑是怎么从美国到南非的,传言五花八门。

    其中一个版本是,一个美国女孩去南非看望男友时,随身带了这张专辑,他们的朋友都特别喜欢,就一传十,十传百…

    乃至后来的40年里,《冷事实》依旧排在畅销榜前几,总量卖出几百万张!

    最初,连本片导演马利克,都不敢相信事情的真实性。

    于是他去路上随便找人搭话,小心翼翼问:你知道罗德是谁吗?

    结果,人人都毫不犹豫说:哈?你开什么玩笑?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甚至于这张专辑,启蒙了当时年轻人的一场反叛革命。

    那时的南非,社会保守,种族隔离,政党黑暗,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是《冷事实》专辑里一首歌“反体制蓝调”,人们才知道有“反体制”这个词的存在。

    原来可以对不公平保持异议,可以拒绝服从强权,可以反对不合理的制度…

    年轻人受到鼓舞,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权利挺身而出…

    即便政府一度禁了那首歌,也挡不住它的飞速传播…

    罗德的音乐,成为了这个国家,那个时代,那场运动的标志。

    可惜,罗德从不知情。

    一个人,两种人生。

    有点不对劲

    斯蒂芬,一个罗德的资深歌迷,他是这样发现事情蹊跷之处的。

    海边度假时,一位移居美国南非女人说:好诡异啊!我跑遍美国唱片行,根本买不到罗德的专辑!店员还说没听过这个人…

    “啊?罗德是美国歌手,美国人不知道罗德?”斯蒂芬说。

    一直以来,人们都理所当然认为,罗德在美国也是个知名歌星。

    怎么美国人不认识他?斯蒂芬一头雾水。

    的确,这么一细想,他们似乎从未在美国杂志,新闻上,看到过罗德的名字…似乎除了专辑,对罗德似乎一无所知…

    虽然,因为政党问题,南非有一段时间被迫和外界传媒断了联系。

    但都过去了这么久,即便媒体再怎么不发达,也不该一丁点消息没有吧?

    斯蒂芬总感觉哪里不太对。

    他决定,开始寻找罗德。

    他们拜访了南非三大专辑发行商。

    唱片公司老板,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

    刚开始,还笑眯眯称赞罗德如何有才华,努力挤了点鳄鱼的眼泪;

    “你问这个是什么意思?钱重要吗?”

    看着反应,就差把“是我昧了罗德的钱”刻在脑门上了…

    这老狐狸,巴不得罗德这辈子都啥也不知道,更别提帮他们找罗德了。

    他寻死的那天,肯定绝望认为,此生不会有任何人理解他,欣赏他…

    明明那时的大洋彼岸,几千万人如此热烈,如此疯狂地爱着他…

    他曾给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巨大的力量,是人们崇拜的精神领袖,也是时代偶像…

    但是,被错过的爱意,它的存在,比从未存在还令人遗憾。

    关于罗德人生的结局,说法很多。

    有人说:他在舞台自燃而死。

    有人说:他在监狱服药过量而死。

    还有人说:他被观众们喝倒彩后,用枪当场爆头自杀。

    这么多传闻,孰真孰假?罗德死因是何?被葬在哪里?

    “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找出真相,为自己,也为罗德!”

    当他们快不抱任何希望时,转机竟然出现了!

    几经辗转,从某位制作人口中,他们得知一个惊喜的事实:

    罗德,还活着!

    修理工,大明星

    斯蒂芬至今难忘接到罗德电话时的狂喜!

    他心跳得像打鼓一样,手抖得握不住电话,努力克制心底的激动兴奋…

    内心都是:我的天啊!罗德正在跟我说话!大明星罗德!

    说清来龙去脉之后,他们很快约好了见面的日子。

    多年来,他们只从专辑封面,那张小小照片里看到罗德的长相。

    如今,这个人终于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

    罗德温和内敛,内向腼腆,在摄像机前手足无措,害羞谈论自己。

    熟悉起来后,罗德才缓缓开口,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认真。

    “我从来不知道这些事,我也很惊讶。”

    “我在底特律做修理工,有三个女儿。”

    “偶尔会弹弹吉他,但不做音乐相关的工作了。”

    导演问他:那你知道自己红极一时后,感觉如何呢?

    罗德的反应异常平静,他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是啊,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迟来多年的“功成名就”,是悲是喜,算好算坏,该哭该笑?

    似乎都有,又似乎都没有。

    种种复杂的心绪团成团,堵在这喉咙口,想说,却又很难梳理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故事的高潮就要到了。

    一切顺理成章,南非歌迷热情邀请罗德来开演唱会。

    刚下飞机时,罗德和女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去高级酒店的VIP套房的途中,路边的柱子上,都贴着罗德的照片和演唱会海报…

    他们何曾受到如此的招待?

    刚开始还以为挡了别人的路,急匆匆绕到一旁…结果才发现,这些人是来欢迎自己的!

    “我们就像是坐上了南瓜马车的灰姑娘…”

    1998年,3月6日。

    那是一场有趣的演唱会。

    一边,罗德始终不敢相信有人愿意来听他唱歌;

    另一边,观众们怀疑出场的根本不是罗德本人…

    就这样,两方都半信半疑,走进现场。

    然后,再相见的瞬间,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奇迹。

    舞台上的罗德,是那样的尽兴,那样的自由,那样的快乐。

    台下座无虚席,观众尖叫声此起彼伏,把气氛推向高潮。

    多少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这位素未谋面却影响至深的人,聆听早已听过千百遍的独特音色,重温那时的青春岁月…

    这是一次迟到多年的见面。

    1970年,《冷事实》专辑诞生。

    1998年,举办第一场个人演唱会。

    二十八年过去了,上帝终于把迟到的礼物,原原本本的送给了这个音乐才子。

    言语不足以阐明他的心路,听闻过故事的人,大多都为他唏嘘不已。

    人生啊,起落无常。

    这场寻找,终于圆满落幕。

    至于罗德本人,自始至终都对一切风轻云淡,宠辱不惊。

    他没有因爆红而飘飘然,却常常因招待太过周到,感到不好意思——比如,他不想让清洁工多打扫一张床,宁愿睡在沙发上。

    即使他是个普通的修理工,他也没有停止丰富自己:音乐,绘画,书籍…

    他也教导女儿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停下脚步,去厚重自己的生命。

    比起物质,要看重精神世界的富饶。

    有人评价罗德:

    他像诗人和艺术家一样,有一种神奇的特质,能够提升事物的本质,超越世俗和平凡。

    他是艺术家,是先锋,是一种永存的音乐精神。

    如果你想问,罗德后来的生活有变化吗?

    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罗德继续做着修理工。

    他赚到的一点钱,一些分给自己的亲人,一些用来贴补家用,生活和原来差不多。

    没有富足优渥,没有花天酒地,没有大别墅新跑车,更没有打官司要唱片公司还钱。

    忙时,一心一意帮雇主建造房屋,做着活计。

    闲时,高兴地抱起吉他弹上一会,哼着小曲。

    仅此而已。

    也不用替他惋惜什么。

    对于不理解,怜悯,遗憾,罗德已经用行动给出回答了:

    “就这么过去吧。最珍贵的部分,我已经得到了。”

    后台回复 寻找小糖人

    即可观看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