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他凭一己之力让香港电影起死回生却自称是最难堪的导演」

    八戒影院电视资讯人气:33时间:2022-09-04 21:05:28

    往事如烟。

    原谅Sir的感性,今天想提两段。

    2011年4月17日晚,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颁奖礼进入最后高潮,周迅缓缓走向舞台中央,颁发影帝大奖。

    “谢霆锋”。

    她说出影帝得主的同时,也暗暗道出晚会“中心思想”:金像奖30周年,捧出一个80后新影帝。

    奖掖后生,因为逐渐式微的香港电影急需扶持新王。

    周润发更直白:

    作为颁奖嘉宾的他,指着舞台下的谢霆锋,用开玩笑的语气递话。

    “香港电影未来30年,靠你了”。

    镜头给到观众席。

    众星默契鼓掌大笑,唯有谢霆锋表情紧绷,跟张柏芝一同双手合十感谢。

    他不敢笑。

    不是耍酷,是因为他知道这句话的重量,他也想接下这重量。

    所以他才会在拿到影帝奖杯后,当着在场所有人,为自己的年少轻狂,对父亲谢贤表达歉意。

    这段故事Sir在几天前,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公布提名名单时写到过。

    那天影迷纷纷叹息——谢霆锋主演的《怒火》入围最佳影片,谢霆锋本人却淡出影帝争夺。

    巧的是。

    昨晚,又一段获奖感言刷屏,也是旧闻,也出自金像奖。

    2018年4月15日晚,第37届。

    晚会进程过半,之前的奖项没有太多惊喜,直到一位白发老人走到台前。

    整整12分钟发言环节。

    台下尔冬升、王晶、狄龙等大咖全程直勾勾盯着,有的眼眶泛红,有的点头如捣蒜,乖乖听这位老者“教做人”。

    他是今天文章的主角——当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导演楚原。

    他说的话昨晚刷遍微博。

    一字一句,铿锵有力:

    “将一个终身成就奖,颁给终生没什么成就的楚原,诸位也就是生生逼我说一句——受之有愧嘛。

    我的确是受之有愧。

    回首半生,青衫人老。

    在漫长的人生中,有开心的时候,但困难的日子也不少,人生大概都是

    失意倍多,如意少。当年我破了香港的卖座纪录(《七十二家房客》),老板马上和我签新合同,人工(工资)加了十倍,人人都说我是香港最幸福的导演。

    十几年后,我的戏不卖座了,拍完几部扑街片后,想拍《天龙八部》。开机前一天,方逸华小姐走来撕了通告不让拍,进写字楼第一句话就问我:谁让你拍天龙八部的,亏本了你赔得起吗?!最后两句说,楚原你根本不懂电影艺术!你根本不会拍电影!那时人人又说,我是邵氏公司最难堪的导演。

    但是“人生”这两个字,就是“欢声”和“泪影”四个字砌成的,没什么奇怪的,任何人,无论你昨天多风光,也无论你昨天多失意,明天天亮的时候,你照样要起来做一个人,继续生活下去,因为明天总比昨天好,这就是人生。

    不说不知道,人生原来和打麻将一样,是有东南西北风的,你打到北风的时候,便又是另外一种人生了。如果你像我一样,老到没活干了,记得年轻时攒点钱。老到像我这样,连终身成就奖这个老人牌都到手了,那你就应该——怎样呢?应该“管他天下千万事,闲来轻笑两三声”。到老的时候,无论外面发生什么事,管他喜怒哀乐,管他恩怨情仇,全部都当他是菩提明镜,笑笑便算。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后我送给大家我喜欢的几句话——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能而悔恨,不为虚度年华而羞耻,那你就可以很骄傲地对自己说,你无负此生。

    谢谢!”

    两段往事没有直接联系,但也不算完全没有联系。

    香港电影虽然一度极端地“唯票房论”,却也始终维持一个有情有义的“小型人情社会”;虽然一度追求标新立异,骨子里却信奉传统老师傅的规矩与传承。

    三个名字,暗中勾连,串起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四十年。

    所以。

    Sir今天并不想写一篇纯粹的悼文。

    △ 香港著名导演、编剧、演员楚原先生于2.21中午因病逝世,享年87岁

    仅这一个名字背后:

    代表的不只是一位导演,一位前辈,几部封尘的老式电影。

    那还有什么?

    姜还是老的辣。

    其实老人家说的话里,就藏着一幅惊心动魄的“寻宝图”。

    01

    香港电影给我发了张“老人牌”

    提起楚原,尤其年轻影迷,要么感到陌生,要么印象“片面”。

    Sir理解。

    所以老先生当年上台拿奖,开场便自谦“受之有愧”,再自嘲终身成就奖就是张“老人牌”。

    老一辈眼里,他是香港武侠片祖师爷(等下Sir会讲到)。

    但在Sir这样的80后,甚至90、00后眼中。

    他一度是那个“哦~原来是他”的龙套王。

    《警察故事》的大毒枭朱滔,《西游记》《天地争霸美猴王》的如来佛祖,《陀枪师姐》程Sir的父亲,《男亲女爱》的杂志社老板……

    实际上这“龙套”,来头很大。

    楚原,原名张宝坚。

    其父为著名粤语片演员张活游,楚原这个艺名,是他自己从字典中拣了两个字凑成的。

    进入影视圈前,普通大学生,在中山大学进修化学,没毕业便离校入行。在父亲影响下尝试编剧,24岁便开始做导演。

    如果要问什么对于一个满怀抱负的电影人而言最残忍。

    ——1960年代末期,香港粤语片低谷。

    那个时候,他做了两个正确的选择。

    第一,进入邵氏。

    第二,他选择将一部舞台剧改编成粤语电影,其名为《七十二家房客》。

    《七十二家房客》成功的不是我,是原来的舞台剧剧本,我不过是当时灵感到把它和香港当年的情况结合而已。在我成长的时候最流行的是新写实主义,所以《七十二家房客》里面的“有水有水,无水无水,要水放水,无水散水”这些,全都是真事。

    《楚原 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三》

    “平平无奇”的街坊电影,一炮而红。

    不仅击败李小龙成为当年票房冠军,更是以一人之力让粤语电影“起死回生”。

    某种意义上,他赋予香港电影第二次生命。

    电影不仅将香港的街坊文化打入创作内部,其中太子炳、八姑、阿香、上海婆上海佬、金医生等角色更是影响了许多后续港片的人物设计,乃至直接“致敬”。

    我们最熟悉的,是周星驰《功夫》中的猪笼城寨和包租婆。

    但楚原没有继续在市井喜剧中深耕,选择变道。

    七部“扑街”作品后,1976年,《流星蝴蝶剑》横空出世。

    楚原第一部古龙改编作品。

    又是爆红。

    趁热打铁,整整18部,让狄龙、尔冬升等演员红得发紫。

    楚原还不满足。

    他心里还有着属于自己的演员梦——加盟邵氏17年间,楚原一直在众多港片中出演配角。直到与邵氏的合约完全结束后加入无线,继续在TVB港剧中客串……

    香港影视圈给他的,是“补发”的两尊大奖:

    专业精神奖;

    终身成就奖。

    从《黑玫瑰》到《房客》,再从古龙系列到晚年各类客串。

    草根喜剧,苦情文艺片,似真似幻的武侠与各色奇情故事。

    从1956到2004。

    整整48年,每一年楚原都有一部或多部产出,从不间断。

    他的确早早地“老去”。

    但在Sir看,这种“老”不是衰落,不是疲惫。

    而是从容。

    拍电影带来的名与利似乎从未对他有过影响。

    作为圈内功劳最大的前辈之一,却安静地在后辈身边担当绿叶,如“空气”般滋养着他挚爱的香港电影。

    02

    “我是邵氏公司最难堪的导演”

    “难堪”,起源于武侠。

    更准确说是《天龙八部》

    十几年后,我的电影不卖座了,拍完几部扑街片后,想拍《天龙八部》。

    开机前一天,方逸华小姐走来撕了通告不让拍,进办公室第一句话就问我:谁让你拍天龙八部的,亏本了你赔得起吗?

    ……那时人人又说,我是邵氏公司最难堪的导演。

    为何想拍《天龙八部》?

    为何不能拍《天龙八部》?

    还得从武侠说起。

    关于武侠小说,公认两座高峰是金庸与古龙。

    武侠小说核心之一是描绘时代。

    “快意恩仇,敢爱敢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时代。

    里面的江湖人通常衣着光鲜,出手阔绰,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生活多姿多彩,充满冒险和刺激。

    这是金古的相似之处。

    两人也有不同。

    金庸笔下黄蓉吃饭,动辄四干果四蜜饯八酒菜,Sir第一次读时像走进大观园,连读都读不顺,只感觉他们好会吃。

    荔枝、桂圆、蒸枣、银杏……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

    古龙笔下的人也吃,但都是“满满三碗海酒”。

    如果要粗略地概括:

    金庸侧重写人生大势;

    古龙善铺陈人物情绪。

    楚原本不喜欢古龙,他推崇的是金庸。

    但“造化弄人”。

    ——他成了拍古龙拍得最好的导演。

    《七十二家房客》高光后,圈内不仅人送外号“楚千万”,还盛传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

    可低谷马上来临。

    《舞衣》《朱门怨》等几部苦情戏接连失利,楚原好几个月没有戏拍。气急之下的楚原写了多部金庸小说改编的剧本交给老板邵逸夫,一一被否决。

    一旁的编剧倪匡看不下去了。

    他说古龙在写《流星·蝴蝶·剑》,问楚原看没看过,能不能拍。

    楚原哪还有挑三拣四的功夫

    一口答应,看过,能拍。

    后来回忆时才坦言:

    其实当时我根本未看过那故事,但九个月来剧本都不通过,别说《流星蝴蝶剑》,就是《老鼠田鸡蛇》,有戏拍,我都喜欢。

    《流星蝴蝶剑》是古龙小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但取得了年度票房第七的好成绩。

    自此之后。

    导演楚原、编剧倪匡、原著古龙组成铁三角。

    他们用异于金庸武侠的世界招徕观众,票房经久不衰,《楚留香》《绝代双骄》等全都位于香港年度电影票房榜前列。

    这个“异”,自然是情绪。

    于小说,是古龙用奇幻诡谲的文字塑造的意境。

    《萧十一郎》里燕十三出场。

    萧萧木叶下,站着一个人,就彷佛已与这大地秋色溶为一体。

    因为他太安静。

    因为地太冷。

    还有《天涯·明月·刀》广为流传的楔子。

    “天涯远不远?”

    “不远!”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明月是什么颜色?”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哪?”

    “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

    “刀就在他手!”

    于电影,是楚原开篇做刻画的定场情境。

    出身粤剧世家的他,擅长用画外音或者说书人的形式为影片定调。

    《流星蝴蝶剑》。

    月夜,桥头,枫叶飘忽不定,两侠客傲立左右。

    -是你约我来的

    -我想问你一句话

    -什么话?

    三言两语,表明姓甚名谁,所为何事。

    然后五招之内快刀斩乱麻。

    江湖上的杀手

    就像天上的流星

    出现的时候光芒四射

    可是一会就不见了

    而且没有名字

    之后,电影才正式开始。

    结尾呢,则多是主角大开杀戒,然后说出一段哲理自白。

    讲名利的,有《三少爷的剑》。

    为什么我们还要决斗?

    燕十三,算了吧

    我不想杀你,我也不能杀你

    这天下第一剑的名字,就让给你吧

    讲爱情的,有《萧十一郎》。

    我东漂西荡

    何必让她一个人寂寞地守在那里

    每年花开的时候

    我到她坟上去

    不是一样吗

    △ 《萧十一郎》里的狄龙

    (Sir合理怀疑,《纵横四海》里发哥那番浪漫中夹杂着渣男豁达的语句,就是从楚原电影中得来的灵感。)

    爱一个人,未必一定要跟她一辈子的

    我喜欢一朵花,未必一定要把它摘下来

    我喜欢风,难道叫风停下来,你让我闻一闻

    当然,还有意味深长的。

    像是古龙在《萧十一郎》的结尾处说:

    月光仍在地上。

    星光仍在地上。

    割鹿刀也仍在地上。

    可是萧十一郎已经不在了。

    真的不在了吗?

    或许只有经历过浮沉的“难堪”,楚原才会留下这些画面:

    故事结局,总是呆滞的固定镜头。

    大全景,或是遍地尸首,或是少许尸首和面面相觑的众人。

    主角缓缓向远方离去。

    只留观众对着银幕沉思。

    侠者隐于江湖,传说自此流传。

    △ 上《萧十一郎》,下《三少爷的剑》

    03

    “人生原来和打麻将一样”

    香港电影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英雄本色》。

    其中最经典一幕:

    “我没有当大哥已经很久了”。

    这不仅是宋子豪面对弟弟阿杰追问时的无奈之语。

    亦是狄龙的人生写照。

    曾几何时,他是最卖座的香港演员。

    《楚留香》《萧十一郎》等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分性别地通吃观众。

    但接连几部电影扑街,让他成了“票房毒药”。

    这句话放在捧红狄龙的楚原身上,同样适用。

    最风光时。

    他是邵氏活招牌之一,让邵氏稳坐香港第一电影公司宝座。

    “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字幕,便有他一份功劳。

    彼时,在楚原电影里跑龙套的“大咖”不少。

    看看这些人,你脸熟不?

    △ 李修贤(后来挖掘了周星驰)、徐少强、元华

    最“落魄”时,无戏可拍。

    被人指着骂“你根本不懂电影艺术”。

    再再后来,许多晚辈致敬他。

    《新难兄难弟》,他把名字“借”给梁朝伟,给他当了一把外公。

    -你好,晚辈楚原

    -你是楚原?

    你知不知道我是谁?

    王晶的《精装难兄难弟》。

    九十年代前卫的香港导演“王晶卫”穿越时空回到六十年代,碰到一身白西装的楚原。

    他开口就“大言不惭”。

    可至少在香港电影圈,没人会觉得这话过分:

    -你是谁

    -我就是电影

    我就是电影?

    当然不是自吹自擂。

    楚原只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部跌宕起伏又带有温度的“电影”。

    他在光影里埋下的那些种子

    市井与草根。

    侠客与江湖。

    敬业与传承。

    如今,已然深深渗入香港电影的血液里。

    回到文章开头。

    金像奖走到40年,香港电影依然在低谷中竭力寻求着自救之法。

    他们为什么依然相信?

    或许不是意志,而是本能。

    就像一个个前辈在三十年,四十年前为电影倾其所有。

    就像那位白发老人在4年前对他们说的:

    “人生”这两个字,就是“欢声”和“泪影”四个字砌成的

    任何人,无论你昨天多风光,也无论你昨天多失意,明天天亮的时候,你照样要起来做一个人

    继续生活下去,因为明天总比昨天好,这就是人生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