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张作霖一起炸死的还有谁(张作霖被炸死多少年真相大白)

    八戒影院电影资讯人气:460时间:2022-08-11 21:33:09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人称“张大帅”,号称“东北王”,是北洋军奉系首领。在直奉战争中,他攻下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

    张作霖是一个大军阀,既有爱国、维护国家统一的一面,也有其反动阶级的一面。他拒绝与日本合作,不妥协,不准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无理要求,引起日本人的不满,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享年53岁。他反对民主主义,屠杀革命人士,共产党的先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被他绞死的。

    他死后,奉军的实力并没有削弱,仍然有40万大军。他的儿子张学良继任,人称“张少帅”。在蒋、阎、冯中原大战时,张学良东北易帜,投到了蒋介石麾下,为蒋介石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学良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官拜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东北军先是内讧,后来蒋介石又采取拉扰、分化、瓦解的手段,使东北军四分五裂,不再是一个抱团的体系,基本上解体了,但所有部队仍归国民党蒋介石所领导。

    在抗日战争中,东北军在于学忠等将领带领下,狠狠地打击了日寇、收复了失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吕正操也是从东北军走出的一位高级将领。

    如果不考虑甲午战争的结局,只从黄海海战来看,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是谁赢了?

    对于黄海大战,充满遗憾之情的人们都判定这是一场大清完败的战斗。

    可是,世界海权理论的奠基人,《海权论》作者马汉,则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海权理论权威马汉认为大东沟海战“胜负未决”,这个观点影响很大。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汉对这场战斗的评价,然后再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马汉的看法

    马汉在回顾此次战斗时,提到:“鸭绿江海战(就是我们长提的黄海大战)不论是从其结果看,或者作为一次海战来考虑,要说日本胜利还为时尚早”;“比较一下双方的损失,可知被击沉的清舰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马汉提到:“清军此战后士气受挫,才拱手让出制海权”;“尽管战争胜负已经分出,但若说鸭绿江之战,日军已经掌握了制海权,至今我仍不能首肯”。

    而就战斗过程而言,马汉对双方的看法也没有“结果导向”;他既认为“四十五们速射炮胜过没有速射炮辅助的十二寸重炮八门”,也认为此次海战说明“两艘大船,胜过五艘小船”。

    马汉的观点在国内曾受到广泛接受

    可以说,权威马汉的观点,对我国主流观点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教科书中,也曾经长期强调,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不敢再战,拱手让出制海权。

    在马汉影响下,国内主流媒体曾强调“主力尚在”,大清后续的畏敌保守才“拱手让出制海权”。

    在一些描述下,马汉原本专业的意见,反而成了大清腐败无能、畏敌如虎的罪证。

    马汉立足于为美国海军吸取经验,并不能作为中日评价战斗胜负的标准

    马汉这样大神,专业当然没得说。而且,看了他的观点,也是有理有据,非常客观,并没有什么毛病。

    可是,马汉讨论的角度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立足于为美国海军吸取经验。

    而从历史评价的角度看,评判一次战斗的胜负,不可能不考虑战斗双方的实际情况。

    1、北洋水师在黄海大战中的舰船,对大清来说绝非“微不足道”。

    不可否认,从当时海战装备革新的角度来说,北洋海军损失的舰船都已经“过时”了。

    可是,“致远”、“经远”等舰船,是当时最主要的装甲巡洋舰。考虑到大清羸弱的生产、维修能力,除此之外,遭遇重创的战舰事实上也丧失了出海作战能力。

    当时,致远这种战舰确实已经在十九世纪末飞速发展的潮流中落伍,在美国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当时却是北洋水师最重要的装甲巡洋舰之一。

    2、北洋海军此战后,并非“主力尚在”

    可以说,认为此站后北洋海军“主力尚在”的说法,是混淆了主力舰和主力两个概念。认为定远、镇远之外的战舰“都不是主力”。

    事实上,在失去了主要的装甲巡洋舰后,即便大清的定远、镇远尚在,但大清已经失去了出海“破击”日军海上交通线的能力。日军已可以安全的为陆战提供补给和进行兵员调动。

    连打乱敌军交通线的破击能力都失去了,即使还有两艘主力舰,又怎么能叫主力尚在呢?

    3、从战斗目的实现角度评价这种级别的战斗不靠谱;

    除了马汉的观点,还有一种从战斗目的的角度分析,认为北洋水师完成了运输和保护运输的任务,且挫败了日军全歼自己的目的,并且最后以追击手段结束战斗,不可谓失败。

    这就有点强词夺理了。北洋海军护航和运输任务,是他在遭遇日军主力舰船之间的任务。

    在两军主力舰队遭遇后,又怎么可能把原先的护航任务完成与否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呢?

    从两军遭遇的那一刻起,不管是丁汝昌,还是伊东佑亨,应该都认识到:中日海军的决战就已经拉起,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决斗!

    此时,还用护航成败来评判胜负,有些强词夺理。

    至于最后日军主动撤出战斗,未能击沉两艘巨舰。马汉倒是发表过意见。

    马汉认为,日军没有乘胜再追击,确实是导致战斗“胜负未决”的重要因素。但考虑到此后再无海战,又不得不“赞许日军指挥官的决定”。

    在任何战斗中,达到基本战斗目标后,即使最高目标没有完成,根据实际情况果断退出,都是果断的表现,哪能算是失败呢?

    对于任何战斗来说,当战斗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根据战场情况果断放弃暂时难以实现的战斗目标(击沉定远、镇远)主动退出,确实不能影响对战斗胜负结果的判断!

    总之,权威的观点当然很有参考价值。但社会科学中的任何权威是有其适用范围的,都是为自己和自己的组织提供经验、教训的。对我们来说,这些权威的意见只能提供一个视角。把他作为我们的判断标准,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黄海大战,输了就是输了,与其找替罪羊,或者强词夺理,不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习。

    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确保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再输!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