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鱼觉得鱼可怜「为什么长大后重读鱼我所欲也感到恶心」

    八戒影院电视资讯人气:907时间:2022-08-31 14:50:30

    知乎‬月‬半微‬认为‬‬长大后重读《鱼,我所欲也》感到恶心?其中这一句是关键,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你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贤者?

    是“舍生取义”的人?还是能“勿丧耳”的人。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我们大多数人,在读书或者说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一般都会认为这种舍生取义的人是“贤者”,并且会仰慕后面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要是这样理解就太可惜了,可以说是没有读懂这篇文章,把文章学的支离破碎的,只顾着记名句而忽视了孟子论理的逻辑。

    如果说上面的论证是为了议论人可以因为羞辱和厌恶的心情而放弃生命,那么下面便是孟子为了佐证观点举出的一个例子。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这是一个乞丐,他面临的是直接的羞辱。因为他分得清羞辱,所以便在羞愤中拒绝了。这就是一个很直接的因为羞恶之心放弃食物【生命】的例子。这在现实中也很常见啊,人会因为气愤,而甘愿放弃利益,甚至在气愤中走向死亡的。

    讲完了【人皆有之】的例子,孟子就开始恶心人了。

    他举了几个在当时社会很常见的事情。

    1.贪污受贿

    2.包小三

    3.囤房子

    4.显摆

    这些事情在当时是习以为常,人们都追求的,不觉的是耻辱的事情。

    所以恶心之处就在于这里了。

    人们为了不受辱而甘愿受死,却又在日常的行为中做出比【被人呵斥】更屈辱的事情。拿“食嗟来之食”和“道德败坏,不忠职守”相比,无疑是后者更耻辱。因为前者顶多是没骨气。如韩信,都给人下跪了又能如何?

    而后者呢?

    这难道不是对我们人格的侮辱吗?这难道不是丑恶吗?但就是有人看不出来这是侮辱,还洋洋自得,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人在面对他人侮辱的时候,往往能够直接明白,感到气愤,耻而后勇。但却又往往自取其辱。自己在做有辱自己事情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所以孟子针对这种恶心的社会现象,评价了一句。

    此之謂失其本心。

    也就是说孟子是从人心好恶的角度出发来论证道德的。

    人心都有讨厌的东西,人也都有喜欢的东西。就像喜欢熊掌胜过鱼。就像喜欢好名声胜过生命。人们可以为了名声不受辱而赴死。哪怕真的低下头吃一口嗟来之食也不会少点什么。但就是有人会感到气愤。

    这就是人【舍生取义】的本心。孟子认为人人皆有此本心,但是会因为不明善恶是非,而做了耻辱的事情而不自知。

    你以为孟子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劝告人们舍生取义那就错了。孟子是从人心的喜好出发,讨论了人能够因为好恶放弃生命,却又会在温柔乡中丧失了这种羞恶之心的。

    所以我们还可以延申一下,为什么只有贤者能勿丧呢?那是因为只有贤者才世事洞明,分得清什么是丑,什么是恶。在生死之际,前面乞丐的例子中。乞丐很容易就能知道自己受到了屈辱,而后面的几个例子中,没有一定学识和教养,是不会明白的。

    所以孟子由此又论证出一个儒家的隐含道理。那就是要求学。

    所以说孟子的文章并非是我们上学时以为的,那么简单的,而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理的。尤其是这篇文章出自《告子章句上》。他本身就是在与人讨论人性的问题,所以自然不会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说教,停留在推崇【舍生取义】的层次,这不是孟子的本义。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四書章句集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

    为什么说贤者是“勿丧耳”的人,“舍生取义”不是人强加的,是人的本心。是人知晓了善恶之后会自动做出的选择。儒家不是我们以为的,塑造道德典范,强求人们做出牺牲的,而是要人们学习,明白羞恶之心,然后顺从本心自然而然的就会做善事了。

    正统的儒家一脉认为的是人性向善,其中尤其以孟子为突出。所以他才会塑造这样一个典型,让人们明白羞恶之心。

    感到恶心就对了,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人感到恶心,发现贪污受贿,沉溺于温柔乡是和被人当狗一样斥骂一样屈辱的事情。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