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高考语文阅读理解_散文阅读考点(2022语文高考课文考点笔记)

    八戒影院电影资讯人气:326时间:2022-08-11 19:57:10

    小说的情节鉴赏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后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

    (1)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大摇摆——《老人与海》

    小摇摆——《变色龙》

    注意区别:

    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2)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莫泊桑《项链》 欧·亨利《等着的轿车》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青藤叶》《麦琪的礼物》

    (3)蒙太奇式。

    新加坡小说《金桂,你等等我》

    (4)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他们各自所持的生活态度。

    2014高考新课标卷Ⅰ《古渡头》

    (5)内心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韩少功《归去来》

    (6)意识流。

    如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7)倒叙式。

    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七月与安生》电影,从一部《七月与安生》的小说开始

    (8)留白式。

    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2020全国I卷《越野滑雪》(冰山原理)

    2017全国I卷《天嚣》

    (9)抑扬式。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金顺根《归途》

    (10)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2015年全国乙《马兰花》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刘慈欣《乡村教师》(节选)(长郡月考题)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神态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3.从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以及时代特征、社会生活、人情风俗、阶级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

    5.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与间接表现(侧面描写 如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的结合

    6.其它典型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对比、反讽、漫画勾勒、欲扬先抑。

    小说中的“我”

    如果是主角,则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如果不是主角,“我”是第一人称,作用比较复杂,因文本而异。可能作为见证人(《孔乙己》)、旁观者,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也可能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充当线索;

    可能是陪衬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或者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的开头

    ①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②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2011年江西《晚秋》

    小说的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

    ①情节安排: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人物形象:鲜活突出;

    ③主题:深化、突出。

    ④结构手法:照应前文伏笔(铺垫)或标题,结尾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

    作用:

    ①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令人感动,更有震撼力。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天嚣》(2017年全国I卷)、沈从文《边城》、《飘》、电影《盗梦空间》。

    作用:

    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富有艺术感染力;打破阅读期待(了解故事来龙去脉),强化读者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

    文章开头一般性的作用

    总起全文

    引领全文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设置悬念(倒叙 欲扬先抑)

    文章结尾一般性的作用

    总括全文

    总结全文

    深化(升华)主题 凸显(揭示)主题

    卒章显志

    与前文形成前后照应

    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照应标题

    开头与结尾的关系:

    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情节的曲折起伏:

    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①顺叙的作用是按照时间顺序,使叙述的脉络明了,条理清晰。

    ②倒叙的作用或者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突出中心;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

    ③插叙是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④补叙是补充叙述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内容,使文章更充实,使结构更严谨,避免出现漏洞。

    ⑤分叙又叫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多件事。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叙述更有条理。

    难点: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可能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记叙的人称

    运用不同人称来写人记事,其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注意第三人称也可能是有限视角)

    小说阅读的四大鉴赏点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构成小说的四大鉴赏点。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四大鉴赏点。

    ①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②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发展,及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③分析环境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

    ④理解小说主题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