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美人有多绝氛围感拉满直接吊打20年后的人造拽姐

    八戒影院电影资讯人气:315时间:2022-08-24 21:26:41

    有一个怪象。

    这几年“她影视”看似越来越火,但最关键的“她”,却越来越单一。

    比如,为了表达女性力量,强化其魅力,总是特意设计一些生硬甚至油腻的“闪亮登场”。

    《也平凡》中的刑警女主,《遇见·璀璨的你》中的经纪人女主,《女士的法则》中的律师女主,出场样式宛如同一个妈生的。

    踩着高跟鞋,穿着小西装,镜头360度展现:她是个拽姐。

    从什么时候开始,影视剧设计一个魅力女性的出场,变得这么流水线作业了?

    美人如花隔云端。

    女性的魅力,是需要氛围来烘托的。

    我不由得怀念起影视剧里那些经典的女性角色,她们无一不是靠着独特的出场,让人一眼难忘。

    而舞会,正是能体现这一巧思的绝佳场合。

    那些经典舞会的名场面,勾勒出的,是一个个更丰富、魅力更多元的女性形象。

    而如何才能正确描绘“她角色”的出场?

    答案可能是:反着来。

    怎么拍独立的她呢?

    《傲慢与偏见》中,以独立著称的女主伊丽莎白·班纳特,作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女性觉醒的代表形象,电影没让她一出场便一脸头铁。

    相反,在晨光中出现的她,看书看得入神,是个安静且爱思考的女孩。

    舞会是贯穿整部《傲慢与偏见》的重要场景,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变化的重要节点,这种聪慧又不失犀利的个性,在她和达西初遇的舞会里,就已体现。

    第一次参加舞会的她,俨然只是一个初入社交场的普通女孩。

    兴奋且好奇地站在人群中,并不起眼。

    镜头甚至没在她脸上多停留,更谈不上什么惊艳出场。

    但,不惊艳就对了。

    此时的她,代表的是当时保守、闭塞的英国乡镇女孩的普遍面相:

    认同“门当户对”的婚恋观,认同拥有一定财富与社会口碑的男性是可以作为结婚对象的标准。

    所以在舞会刚出场时,她对各方面都很出色的达西先生抱有好感。

    直到无意中听到达西在背后评价她“长相一般,没法入眼”时。

    达西的傲慢击碎了的好奇。

    她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名财富不菲的男子,并对他的无礼当面反击:

    你,也不过是长相一般的舞伴,仅此而已。

    之后便开心地找别的舞伴,享受舞会的快乐。

    她继续湮没人群,但达西的眼光已经开始离不开她。

    再往后,她撇开了达西作为一个富豪带来的附加光芒,去思考他的傲慢人格是否值得自己爱。

    因此,当达西主动和伊丽莎白交流时,伊丽莎白反而掐断了话头,决然而去。

    她离人群越来越远,反而越独特,越惊艳。

    不随大流,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人格魅力在这次出场中已然彰显。

    影片以“离场”描绘“开场”,就像以描绘“夕阳之美”代替千篇一律的,一出场就闪闪发光的“朝阳之美”,更耐人寻味。

    之后,当她遭遇自以为是的男人的逼婚。

    她坚决拒绝了。

    在达西第一次求婚时,面对这个曾为之心生荡漾的男人,她还是——坚决拒绝了。

    别人鄙夷她贫穷、粗鲁。

    天啊,你是步行来的?

    裙子上有好几斤泥浆吧。

    她微笑面对,坚定自信。

    他人的看法,与我何干?

    而这些不惧他人眼光,价值自洽的思维方式,已在那晚短暂的舞会中,悄然显现。

    怎样表现女性的高贵呢?

    《公主日记》中,米亚身为天之骄子、皇室贵族,一出场依然是反着来拍的——先暴露粗鲁。

    皇室舞会的授勋仪式上,遗落民间的皇室公主在媒体的闪光灯下穿着便服,一身泥泞地出场了。

    影片中媒体的惊讶,也是观众的惊讶。

    按照常规操作,身份高贵的女主一出场就该显现出“非池中物”。

    但这部片子反其道行之,却像打了个响指一样,让人意识到:米亚才不只是个投胎幸运儿。

    不单是授勋仪式的舞会,其他时候米亚也同样窘态百出。

    她相貌普通。爆炸头,戴眼镜,还戴着牙套,是个寻常不过的女学生。

    在学校演讲,会紧张到呕吐。

    拒绝当有头有脸的公主,只想胸无大志地待在家里逗猫玩。

    被喜欢的男同学利用,成为报纸上的丑闻公主……

    搞笑的窘态背后,却透出米亚的另一面:善良、纯净、天真。不过度在意外貌,敏感细腻,真诚待人也相信他人……

    正是拥有这些品质,米亚才会在意识到公主是一个能发挥更大能量的身份后,转变思维,勇敢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公主。

    也是在那场晚会上,米亚虽没有身着华服,但眼神已经从懦弱变得自信。

    以“平凡”书写“不凡”。

    她就像一朵原本看似平平无奇的白云,可一旦夜幕降临,再普通的白云也能幻化成旖旎的晚霞。

    高贵的,从不是虚空的身份。

    品质洁净,精神坚定,才真正让一个女性高贵。

    那么,怎样表现一个女性的智慧呢?

    《罗马假日》公主安妮一出场就在舞会上和各种宾客应酬,举止优雅。

    看似已具备了公主这一身份应有的智慧,但实际上,片子对此的刻画依然是反着来:先描绘其不够智慧。

    会客期间,因为脚酸,她脱下的高跟鞋掉在裙子之外,差点贻笑大方。

    回到寝室,她大声抱怨,无力反抗身边大臣们“为她好”的教训,甚至最终在众人按压下,被医生注射了镇定剂。

    她讨厌这样举止优雅,讨厌华服,讨厌这个公主身份。

    她就像一个外交玩具,一个傀儡公主。

    想反抗,却极幼稚,毫无智慧可言。

    直到她出逃。

    买到一双舒适的平底鞋,剪了一个清爽的短发,吃了一个冰凉的雪糕,爱上一个贫穷但正直的男人……

    她学会了做选择,才算真正体会到,成为一名公主的意义。

    所以后来,她选择结束疯狂的旅行,回到公主的岗位上。

    这时的她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国家的职责所在,心智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上一秒,她还抱着心爱的男人痛哭,下一秒便冷静思考,溜下车回到宫殿——头也不回。

    但这次,她不再被大臣们左右,落落大方地和宾客交流,透露自己的偏好。

    -公主最喜欢哪里?

    -我最爱罗马。

    有的放矢地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亲民公主形象。

    借着握手,她一箭双雕地表达了对男主的眷恋:最爱罗马是因为,那是他们同游的。

    最后,她含泪转身而去——再一次,头也不回。

    公主在无声中平衡了私事和公事,且不拘泥于个人的爱情,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国家大义上,格局开阔,充满智慧,与之前的她有着云泥之别。

    开头,她大吵大闹的抗议就像白日下的汹涌浪潮,激烈,但很快消退。

    后来的她,懂得以静谧代替喧闹,如深夜海面一般,更有力量。

    这些经典的影视剧女性形象,都不是一出场就极其完美,而是“反着来”。

    在经历成长后,美人们才沉淀出更可贵的品质,更有厚度的魅力,进而给观众更强烈的惊喜感。

    以夕阳描绘朝阳,待明日,夕阳便成了朝阳。

    以白云期待晚霞,待日落,白云便幻化成旖旎晚霞。

    以深夜海面书写白日波涛,待晨光,平静的海面便会再次掀起波澜。

    等待、经历、沉淀,反而是一种动态的、更高级的美感。

    宛如拥有阴晴圆缺的月亮美人,美得更耐人寻味,也更有传奇色彩。

    这样动人心魄的美人,不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中,更存在于现实里: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琼·克劳馥、葛丽泰·嘉宝……都是这一类。

    还有一个经典美人,不仅集齐了独立、高贵、智慧这三种品质,还多了一层浪漫——玛丽·莲梦露。

    可惜,这些特质反倒不是她最为人熟知的。

    比如独立。

    不甘心陷入重复饰演“无脑尤物”的僵局,1955年,梦露毅然离开前东家福克斯,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玛丽莲·梦露制片中心”,用更多变的角色自证实力。

    最终,福克斯重新求合作,但这次,梦露终于能如愿选择剧本和导演了。

    比如智慧。

    梦露不止是美人,还是一个对表演有思考的演技派。

    《无需敲门》中,她颠覆性地饰演一个病美人,她作为质感演员特有的破碎感,在片中随处可见。

    比如高贵。

    1956年,梦露和女王同框,还向同岁的英女王行了一个优雅得体的屈膝礼。那一年,她被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六名。

    比如浪漫。

    她善于表现身体流畅的线条美,装扮也好,行为举止也罢,总能营造出动人、美好的氛围。

    琼·克劳馥、葛丽泰·嘉宝、玛丽·莲梦露,这些充满质感的女演员们,都是钻石一般镶嵌在舞会上的月亮美人。

    一个个传奇美人,都让人不知不觉为之吸引,为之旋转。

    真正的女性魅力,展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综艺